小果身邊有很多各式各樣的微商,明明從事的是相同的行業,大家的經營風格卻可以截然相反。比如有的微商做得小心謹慎,踏實低調,有的就能吹得天花亂墜,云里霧里。
但雖然微商的種類有很多,差異也很大,卻不知從何時起,都被很多人略帶歧視地當成了 “不勞而獲,不務正業,自欺欺人”的一個群體。
這當然是以偏概全的,但這確實也是很值得思考的。正如最近一位著名導演和一個老資格演員爭吵過的那句黑格爾名言:存在即合理么?
小果就這個行業跟我的導師探討過,我們都認為微商本身是一條前途光明的職業道路,不然也不可能很多研究團隊成熟的大公司,目前也都在嘗試做社群營銷了。
但可能目前很多微商的具體操作,確實有點跑偏了。
微商行業的確有很多適應時代的先進之處,其中特別有價值的,很可能在于它大概是成本最低的品牌建設,也就是“立人設”途徑,所謂“你就是你朋友圈里的樣子”。
由于朋友圈人數限制和相對于開放平臺不對外公開的特性,朋友圈里的微商具有一些天然的社交優勢:維護顧客關系成本低廉;向顧客傳遞人設方法簡單;塑造顧客認同感情緒直接。這都非常符合營銷學之父菲利普·科特勒在其《營銷革命》系列書中所提到新型顧客關系趨勢。
比起某個名人或者某個電視臺紀錄片展示的海島風景,我們更會對朋友圈里顯擺自己泡溫泉的9宮格自拍圖產生共情觸動。朋友圈的“基因”里自帶“朋友”的概念,它在本質上拉近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,消除了很多“階層”和距離落差。
然而不論由于直覺失誤還是知識不足,一些奇葩微商在沒能足夠重視起這些微商基礎邏輯的同時,急于去朋友圈浮夸地吸引眼球、帶貨,正迅速摧毀他們自己在社群中經營小本生意的根基。人們對微商的失望和歧視感,也常由此而來。
小果的導師還提出了一個讓小果我思考很久的有趣觀點: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是需要背書的,通常來說這種背書是由品牌或名人來完成的。也就是我們影響力概念里常提到的名人效應。很多互聯網公司故弄玄虛時提到的“KOL”,就是這個概念的衍生品。
但是對于更多的人來說,他們并不總具備對大品牌產品的支付能力,那么他們要靠什么來背書呢?
靠朋友的推薦。例如為什么有些電商平臺一直在用各種促銷策略刺激你,去把它的鏈接分享給你的朋友,甚至分享給10個新人你就可以提現或獲得高額獎勵呢?就是因為需要你為它“背書” —— 你在使用這個平臺,你信任這個產品。
但是“微商”這種商業模式為什么在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受到詬病呢?還因為實在太能吹了,人有多大膽,就能多有錢。
為了背書某些產品和服務,部分奇葩微商們,想盡一切辦法,將自己包裝成“名人” “成功人士”。但由于認知水平有限,他們包裝出的“成功人士”,樣貌又大多很滑稽??傊@些奇葩微商們,都懶得去想,大家原本找微商買東西,真的是在尋求名人效應么?
當然,這些奇葩現象,可能和人性特點也很有關聯,領導力碩士課程中有一個概念是這樣的:如果你是一個8分的人,那在你無意識的情況下,天然能吸引的人就是5-6分的人,再低的人看不懂你,再高的人不屑于看你。
很多時候微商需要“拉人頭”“拉下線”,需要靠包裝自己博出位,再加上現在微商行業“內卷”的程度高,以致于奇葩微商編造的“故事”,只能越來越離奇。
25歲年薪百萬?對不起,你在奇葩微商的故事里,只能靠邊站,畢竟大學創業買10套房的魅力大哥,已經是很多故事標配了。30歲才財富自由?開什么玩笑,22歲買游艇的小姐姐都已經在奇葩微商的朋友圈,混跡三五年了。
然而吹著吹著,奇葩微商還能留住的客戶就只剩下還能為這些故事買單的人群,而想從這個人群中榨取價值,就只能繼續不斷編造更加荒誕的故事來背書自己的過往和產品。
慢慢的,身不由己,硬著頭皮紅著臉也得吹下去,就成了大多數奇葩微商的最后結局。
這當然不是危言聳聽,目前好幾個知名的社交帶貨平臺,就已經“內卷”到了這個程度,一般人還真的“不配”在上面分享自己的“成功喜悅”。明明不錯的商業模式,就這樣一點點淪為笑柄。
但這其實對我們每個人,都是一種鍛煉。畢竟只有當你三觀端正,這些太過虛無縹緲的成功故事,才更不會去接近、拉攏你。它們畢竟還是更愿意去誘導社會層級中,更愿意自我輕視的人群的。
正如張磊在《價值》里面說的一段話:掙快錢能夠很快證明自己創造財富的能力,但這無疑是危險的??戾X帶來強烈歡愉感的同時,卻極易麻痹人們的神經。又因為人生的每次選擇都是一次重要的,基于底層信念的價值判斷。奇葩微商的玄幻故事們,正不斷地向我們提供完善判斷水平的機會。
但我也真實的期待,微商這個圈層能有一天真正的被接納被理解,就和開實體店的生意人一樣,大家沒什么不同,不再有歧視。